超500亿!深圳锂电“赶海”东南亚
超500亿!深圳锂电“赶海”东南亚 随着东南亚市场日益成为中国车企的热门“出海”目的地,越来越多的中国电池厂商也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地区争相“掘金”。近期,贝特瑞、格林美、亿纬锂能等锂电产业链龙头企业纷纷官宣全球化布局第一站为东南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东南亚多个国家也将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作为能源转型和经济升级的关键,出台政策吸引海外投资,与中国电池厂商达成双赢。 东南亚成投资“热土” 东南亚正成为中国电池企业的重点投资市场,吸引了大量企业布局。2024年7月5日到15日,短短十天就有欣旺达、珠海冠宇、亿纬锂能三家上市锂电公司宣布在东南亚投资建厂,总投资超过72亿元。此外,蜂巢能源去年就在泰国宣布投产其新工厂,开始为长城和合众等车企提供电池;国轩高科与越南VinGroup合作建立合资电池工厂,规划年产5GWh;宁德时代与PPT集团子公司Arun Plus达成CTP(Cell to Pack)合作协议,双方将共享电池包生产技术。 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出海”也加速了电池需求增长。比亚迪、广汽埃安、长城等企业在东南亚市场布局,与其电动化政策推动下的需求增长相契合。例如,马来西亚计划到2030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15%,并提供税收优惠,吸引电动汽车投资。中国电池产商跟随整车厂的这轮“出海”步伐,将进一步完善东南亚市场的电动产业链配套。 东南亚的资源优势显著,印尼和菲律宾的镍储量占全球的近一半,进一步支持了电池生产。预计到2030年,印度尼西亚将实现140GWh的电池产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东南亚成为理想的电池生产基地,该地区拥有6亿人口,经济持续增长,但汽车普及率不到20%。此外,东南亚的产业链已相对成熟,泰国成为东盟最大汽车生产国之一,全球众多汽车制造商在此设有生产线,是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制造商理想的建厂地。 深圳电池企业“赶海”东南亚 深圳锂电产业链企业,尤其是比亚迪、欣旺达、科达利等,早已在东南亚市场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些企业不仅凭借创新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快速拓展市场份额,还通过资本和合作不断加深与当地市场的联系。 比亚迪 2023年,比亚迪在东南亚的出口总量达到3.5万台,其中泰国市场接近3万台。2024年7月,比亚迪东南亚首家电动汽车工厂在泰国竣工投产,显示出其在该地区的强劲竞争。此外,比亚迪在马来西亚的市占率已高达70%,成为该国新能源市场的领军者,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市占率也达到37%。 欣旺达 2024年7月,欣旺达宣布通过子公司中国香港欣威,在越南设立越南锂威有限公司,并投资建设消费类锂电池工厂,投资总额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这一投资计划展示了欣旺达在东南亚的扩展步伐。凭借在锂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欣旺达将进一步巩固其在越南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市场地位。 科达利 2024年10月,科达利发布公告,计划在马来西亚投资建设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总投资额不超过6亿元人民币。该项目将涵盖厂房建设、设备采购等相关费用,预计在项目实施后,科达利将在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实现更广泛的业务覆盖。科达利通过该项目进一步深化了其在东南亚市场的布局,并为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贝特瑞 贝特瑞将印度尼西亚作为海外布局的首站,印尼总统佐科亲自站台。2024年8月,贝特瑞与新加坡Stellar Investment共同投资建设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工厂在印尼投产。第一期产能为8万吨,二期建设计划于2025年完成,届时总产能将达到16万吨。印尼作为世界上重要的镍资源生产国,为贝特瑞提供了宝贵的原材料保障。贝特瑞通过在印尼的投资,不仅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也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地位。 星源材质 2024年7月,马来西亚槟城州元首授予星源材质董事长陈秀峰“拿督”勋衔,以表彰其在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杰出贡献。2023年11月,星源材质旗下的英诺威新材料科技(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在槟城州举行了奠基仪式,标志着东南亚首家锂电池隔膜工厂的启动。该工厂一期投资总额为50亿元人民币,占地约66英亩,预计年产20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湿法隔膜及配套涂覆隔膜。这一项目将有效推动东南亚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为当地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 格林美 2024年9月,格林美印尼青美邦镍资源二期湿法冶炼(1,168m³反应器)(HPAL)产线开通。格林美在印尼的多个项目,特别是红土镍矿湿法冶炼厂的建设,将为东南亚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至关重要的原材料。格林美通过这些投资,进一步稳固了其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豪鹏科技 2023年3月,豪鹏科技宣布拟投资不超过2000万美元,在越南设立子公司并建设生产基地。2024年4月,豪鹏科技透露,该生产基地的建设正在按计划推进,预计年内具备向海外客户小规模交付的能力。豪鹏科技的这一投资标志着其在越南市场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为东南亚地区的新能源产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电池技术产品。
聚焦亚洲市场!荷兰电动客车制造商Ebusco与国轩高科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聚焦亚洲市场!荷兰电动客车制造商Ebusco与国轩高科达成战略合作意向 消息来源:Ebusco 官网 2024年11月8日,Ebusco(泛欧交易所代码:EBUS)宣布正在考虑与国轩高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国轩高科是业内知名的科技型公司,专注于动力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现已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国轩高科和Ebusco的合作始于2018年,现已成为Ebusco的电池部件长期供应商。本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两家企业的合作将迈进新阶段。 Ebusco 3.0轻型客车 (图片来源:Ebusco 官网) Ebusco透露双方将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借力国轩高科先进的电池技术,开发续航里程更长的Ebusco轻型客车 Ebusco轻型客车在亚洲市场份额的增长 Ebusco海运产品的市场扩张 据报道,国轩高科正在考虑通过参股Ebusco来进一步巩固合作伙伴关系,Ebusco还将邀请国轩高科在监事会中任职。 国轩高科商用车配套电池 (图片来源:国轩高科官网) 关于Ebusco和国轩高科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更多细节 01 长续航电池 2025 亚洲新能源交通工具展将汇聚15,000多名专业观众,来自全球头部电/混动乘用车及商用车制造商、电/混动船舶制造商、电动两轮车等小动力设备制造商、氢能车/船舶/两轮车等制造商、电力/混合动力系统集成商、新能源交通工具核心零部件制造商等产业领域。同时,依托于展会主办方的全球资源,本次展会具有超高国际化水平,海外参展商及观众比例高达65%,主要来自北美、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将进一步助力中国企业出海,并为海外企业拓展亚洲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02 国际扩张:着眼亚洲 此次合作将延续Ebusco在欧洲之外的其他市场授权其Ebusco 3.0轻型技术的战略,国轩高科将支持Ebusco把3.0轻型客车引进亚洲市场。 繁荣的亚洲市场在国际拥有重要战略地位,国轩高科在亚洲强大的地位和关系网络将为Ebusco在亚洲市场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03 内陆航运和可持续性:采用Ebusco 能源解决方案船舶 Ebusco和国轩高科将将携手在海上能源解决方案领域迈进,共同探索进一步发展Ebusco能源解决方案的机会。 目前,双方已成功应用了多种移动电池解决方案。
TBSA&MTA全球资讯速递 | 宁德时代/奇瑞汽车/本田/LG化学/旭化成企业动态
TBSA&MTA全球资讯速递 | 宁德时代/奇瑞汽车/本田/LG化学/旭化成企业动态 全球资讯速递 01 本田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首次公开 11月21日,本田首次公开自研全固态电池面向量产化的示范生产线,开启电动化新篇章。该生产线位于日本栃木县的本田技术研究所,主要将用于全固态电池量产工艺的技术验证,同时还将确定电芯的基本规格。 本田全固态电池旨在2020年代中后期投放的电动车型上进行搭载应用。该示范生产线将于2025年1月启用,在推进电芯规格开发的同时,还将针对各道工序的量产技术和量产成本等方面进行验证。 Honda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厂房外景 图片来源:本田官网 02 埃克森美孚与LG签署锂供应备忘录 11月20日,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宣布与电池零部件制造商LG化学(LG Chem)已签署一项不具约束力的锂供应谅解备忘录。 报道称,此次谅解备忘录可使LG化学在未来几年内获得多达10万吨的锂。通过此次交易,埃克森美孚得以将LG化学的锂质量规范纳入其计划。LG化学计划在其田纳西州的阴极工厂使用从埃克森美孚采购的锂,该工厂定于明年开启运营。 埃克森美孚与LG化学签署谅解备忘录 图片来源:LG化学 03 旭化成(Asahi Kasei)电池隔膜工厂在加拿大开工 11月18日,旭化成株式会社宣布推出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湿式隔膜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旭化成电池隔膜有限公司,并已于当地时间11月14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尔本港举行了成膜和涂布一体化工厂的奠基仪式。该工厂将生产对提高电池效率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的高性能隔膜,以响应北美市场对电动汽车电池日益增长的需求。 旭化成加拿大工厂奠基仪式 图片来源:Asahi Kasei 04 宁德时代计划在欧洲建立电池回收业务 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电池制造工厂有望于2025年下半年投产。与此同时,为支持电动汽车的可持续性发展,满足电池产业链对环保解决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宁德时代宣布正在与包括匈牙利在内的欧洲各国政府讨论潜在的电池回收设施厂址,减少电池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宁德时代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官网 05 奇瑞汽车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落地芜湖 11月19日,奇瑞汽车旗下安徽安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正式落户安徽芜湖。 其和芜湖经开区共同创建新型固态电池产业园,一期占地约150亩,规划了5GWh固态新一代电池研发中心和高集成自动化生产线。此次落地的首条生产线设计产能1.25GWh,是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正在全力冲刺量产。这一创新是新兴固态电池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有助于提升固态电池商业化水平。 安徽安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安瓦科技
出海!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当升科技等锂电全球化战略加速度
出海!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当升科技等锂电全球化战略加速度 来源:电池中国 提前布局“出海”的锂电企业或将率先享受全球化战略的红利。 近日,锂电板块多家头部企业发布2024年三季度报告,“产品出海”“技术出海”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多家锂电产业链企业近期相继宣布落子海外,或透露其海外产能建设进展,我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又迎来一波出海潮。实际上,除了“出口”产品和技术外,国内电池企业早在2018年前后,就已开始在欧洲等海外市场规划产能布局。 现阶段,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企业的第一批海外产能已逐步落地投产。这也激励了国内锂电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加码海外市场,“技术出海”“产能出海”等海外市场的本地化合作正在提速。 在电池中国看来,国内头部电池企业的海外产能将于2026年左右开始密集释放,这也将带动更多国内锂电企业踏出国门,以“产能出海”等模式更好地融入到海外市场的本地供应链之中,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锂电供应链的市占率和优势。 01 锂电头部企业“出海”成效显著 与大多数企业在国内市场“鏖战”,对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叫苦不迭不同的是,国内锂电头部企业近几年一个突出的战略布局变化就是加速“出海”。 从锂电产业链部分企业2024年三季报(已发布),以及近期公告来看,锂电头部企业的“出海”战略均取得了积极成果。宁德时代三季报显示,今年其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5.97%。海外市场方面,在近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宁德时代透露,其德国工厂产能还在爬坡,目标在今年年内实现盈亏平衡;其匈牙利工厂一期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建设中,预计2025年投产。这也显示出其出海战略的成功推进。 同时,宁德时代还表示,“很多(海外)客户对技术授权模式比较感兴趣,公司在(海外市场)技术授权方面的收入也在持续提升,这体现了客户对我们技术和专利的认可。”无独有偶,随着“技术出海”成为现阶段国内头部电池企业海外布局的一大重要模式,不只是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也已落地“技术出海”项目。亿纬锂能在三季报中提到,其CLS(全球合作经营模式)业务开局良好,首个CLS项目落地ACT公司 (Amplify Cell Technologies LLC),进展顺利,且目前有多个项目正处于洽谈阶段,为该模式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资料显示,CLS分别指代Cooperation(合作研发)、License(技术授权)和Service(服务支持),该模式为亿纬锂能第五大战略版块,是对其现有主营业务和产业协同的补充。ACT由亿纬锂能、康明斯、戴姆勒卡车、佩卡共同投资成立,其计划在美国密西西比州建设一座年产能约为21GWh的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工厂,预计将于2026年开始出货,所生产的电池产品未来将主要应用于指定的北美商用车领域。不仅如此,亿纬锂能还提到,其供应链体系也在加速全球化,原材料产业链全面覆盖。 据介绍,亿纬锂能在印度尼西亚投资的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已顺利投产,每年可生产约12万吨镍金属和约1.5万吨钴金属,旨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镍钴原料生产基地。这意味着,亿纬锂能与产业链上游的合作模式,已从传统的指导型转变为更加紧密的融合型。据介绍,这种模式已显现出成本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出海战略下,今年前三季度,亿纬锂能储能电池总出货量35.73GWh,同比高增115.57%,业务增长势头强劲。其王牌产品Mr.Big 、Mr.Giant相继获得国内外系列认证,客户端、项目端验证有序开展。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亿纬锂能储能电芯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作为锂电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当升科技也已加快“出海”步伐,其国际化战略同样进入收获期。 在近期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当升科技表示,围绕“做大中国市场,做强欧洲市场,做优美国市场”战略,其不断加快全球业务布局。海外方面,当升科技持续卡位国际高端供应链,与 LG、SK等一线品牌动力电池企业已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配套进入大众、现代、戴姆勒、宝马等高端车企上游供应链。海外产能布局上,当升科技审时度势稳健推进海外产能建设,目前正积极推进其芬兰基地建设,未来其全球辐射能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期奠定其长期竞争优势。 事实上,很多动力电池巨头都在加速“技术出海”“产能出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远景动力、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中创新航、欣旺达、瑞浦兰钧等中国10余家动力电池巨头,计划或已在海外深度布局,据媒体报道的总投资预算达数千亿元。 02 中国锂电产业链“出海潮”越来越强劲 市场方面,一方面,海外多个主要、新兴市场急需引入中国锂电及材料领域先进技术和产能,以弥补当地供应缺口;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和高于国内市场的毛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锂电企业走出去“寻金”。同时,国内锂电供应链企业追随下游电池巨头的“产能出海”,也在加快自身在海外市场的本地化产能建设。 10月以来,又涌现一波“产能出海潮”。据市场消息,宁德时代一子公司与印尼国有电池公司IBC携手,双方宣布将在印尼投资12亿美元共建一家电芯制造工厂;欣旺达动力透露,其位于匈牙利尼赖吉哈佐市的电池生产基地也已进入施工阶段,该基地预计2025年投产;海辰储能则与沙特MANAT公司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双方计划在沙特建设一家年产能5GWh的储能系统制造工厂。 此外,锂电材料企业尚太科技宣布,将在马来西亚投资约1.54亿美元建设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科达利计划投资不超过6亿元在马来西亚建设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这一系列海外投资合作的背后,不仅表明海外市场对中国相关企业的认可,而且彰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实力。 03 “产能出海”需要充分评估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锂电巨头“产能出海”带动上游企业共同出海,包括杉杉股份、新宙邦、天赐材料、格林美、诺德股份等材料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已有所布局,未来也将为中游的电池企业提供原材料供应保障。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企业“产能出海”依然需要提前评估所要面临的挑战。首先,海外建厂的建筑材料采购和运输、人工等成本较高,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会推高企业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第二,由于海外建厂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企业在融资方面可能面临困难。在海外当地融资,企业需要熟悉当地的金融市场和融资渠道,并具备相关的资质。 第三,部分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非常严格,企业在建厂和生产过程中,需要满足当地各种环保法规和标准;还需要建设相关环保设施和管理体系,以确保在当地的环保措施合规,否则可能面临罚款、停产等风险。 第四,出海建厂的企业需要在其生产等环节,注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在海外市场,企业需要展示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以满足海外市场当地的需求和社会期望。 第五,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商业习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厂,往往需要进行文化融合和管理创新,以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以上每一项任务都有着不小的挑战,有待“出海”企业解决。